携手同行,共创辉煌!
黑臭水体

深圳大力治水变黑臭河流为生态廊道

发布日期:2020-01-17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深圳在历史上应是河流密布之地。因为这片土地曾经叫过新安县、宝安县,但最终因县城迁到如今罗湖区东门一带的深圳墟而定下名称。墟就是集市,而深圳就是深水沟的意思,位于墟的西侧。深圳的圳到底指的是哪条水沟如今已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最终一定流入了不远处的明溪,即如今的深圳河。
  这是一条见证了近代百年中国兴衰史的河流。189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深圳河作为租借香港的新界部分99年的界限,由此而成为一条界河。深圳河一直保有其迂回曲折的自然状态,后因流域土地开发、水土流失,导致河道泄洪能力下降,仅能抵御2~5年一遇洪水。每到暴雨台风季节,经常造成洪灾,受淹严重,如1993年“6·16”和“9·26”两次洪水,给深圳市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4亿元,香港方面也遭受严重的损失。
  20世纪80年代,深圳经济特区迎来高速开发建设热潮,由于市政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建设的滞后,作为横穿特区东西的深圳河除了承担防洪功能外,也接纳了大量的生活、生产污废水,导致河流严重黑臭。
  为治理深圳河的黑臭污染,深圳市持续、系统地开展流域内污染治理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全市上下一条心,成立以市委书记为总河长、市长为副总河长,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河长制体系,系统实施污水收集管网建设、雨污分流、小区内污染源正本清源、干支流及暗涵综合整治、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扩建等工程措施,有效削减了进入深圳河的污染源。
  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123亿元,实施80余项治水骨干工程;新增污水管网409公里;完成1976 个正本清源小区建设;河湾流域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28.6万吨/天,出水标准达到Ⅴ类及以上。
  据介绍,在稳步推进各项工程建设的同时,深圳河流域在市水污染治理指挥部的统筹指导下,扎实开展精细化管理工作。包括坚定实施流域内“厂、网、河、站、池、泥”全要素管控;扎实推进“排水管理进小区”,解决排水管理“最后一公里”问题;持续开展清“三池”(化粪池、隔油池、垃圾池)、治“三产”(餐饮、汽修、农贸市场)工作;下沉督导,包河到人,每天巡河,确保污水不入河。
  经过努力,近年来深圳河水质呈现持续好转趋势,主要污染指标氨氮和总磷超标率持续降低。根据市生态环境局提供的水质监测数据,位于深圳河口的国家考核控制断面水质已于2018年底达到并优于地表水V类标准。2019年河口国考断面全年平均达到V类,旱季达到IV类。
  据深圳市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在深圳河水污染治理取得历史性转变后,按照省委省政府开展万里碧道建设的总体部署,统筹谋划治水、治产、治城,优化生态、生产、生活空间格局,高标准地规划深圳河北岸碧道,提升城市环境品质,营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生态廊道,将深圳河北岸建设为“城市的蓝脉,都市的阳台”。
  深圳河只是这座年轻的城市举全市之力,超常规推进治水的一个小故事。记者从1月7日市政府关于水污染治理成效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目前深圳水环境实现历史性转折,茅洲河、深圳河等五大河流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Ⅴ类标准,全市159个黑臭水体、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已经全部不黑不臭。福田河、大沙河、观澜河、龙岗河、坪山河等河流,呈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丽景象,成为城市新的风景线和市民休闲的好去处。2019年,深圳被国务院评为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的5个城市之一,并成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严圣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