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同行,共创辉煌!
黑臭水体

深圳南山区河流全流域全面消除黑臭

发布日期:2019-12-06 来源:深圳水务局网站
  “加油、加油……”今年端午节,“首届蛇口街道后海河端午趣味龙舟大赛”在美丽的后海河激情开赛。阳光照耀下的后海河,河水清澈、河面波光粼粼。
  然而,三年前,它还是一条人人避之的“臭河”。南山近年来铺开黑臭水体治理工程,推出“源头减污、管理控污、末端治污”全流域系统治理模式,建管并重治理黑臭水体,包括后海河在内的10条河流全面消除黑臭。
  日前,南山上榜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名单。走好“两山”转化之路,一直以来,南山依靠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生态环境,吸引优质企业与高端人才入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水环境对南山打造宜居宜业城市生态环境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全区河流全面消除黑臭,奠定了水治理工作良好基底,南山已正式进入“治水融城3.0”阶段。全区水生态系统的修复为南山走好“两山”转化铺好“水路径”,树立了深圳治水标杆,也为深圳市建设先行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先锋提供南山范例。
  全区10条河流全面消除黑臭
  地表水水质优良率三年实现翻番
  “加油、加油……”今年端午节,“首届蛇口街道后海河端午趣味龙舟大赛”在美丽的后海河激情开赛,吸引央视等众多媒体关注。阳光照耀下的后海河,河水清澈、河面波光粼粼,两岸彩旗飘飘。龙舟赛选在美丽的后海河,市民得以与后海河零距离接触,真切感受到它的“蝶变”。
  然而,三年前它还是一条人人避之的“臭河”。家住深圳湾社区的张女士告诉笔者:“过去河水浑浊,时不时会散发恶臭,居民散步都不敢走到河边。”她发现,从2016年开始,后海河臭味消失了,一直保持到现在。
  一切得益于近年来南山区在全区铺开的黑臭水体治理工程。2015年4月,国务院发布“水十条”,南山区第一时间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将治水提质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于当年6月正式启动黑臭水体治理研究,并先后投入60多亿元进行水体治理。
  经过排查,全区共有10个黑臭水体。纳入国考的有5个,分别为后海河、桂庙渠(南山段)、铲湾渠(南山段)、双界河(南山段)、白石洲排洪渠;纳入市考有3个,即西丽三河,白芒、麻磡、大磡。另有小微黑臭水体2个,分别为双界河安乐支渠、塘朗河。
  谋划早,见效快。后海河为黑臭水体治理典范,该河位于南山区后海填海区域,南北走向,北起海德三道,南至东角头,全长3.98公里,流域面积 8.25平方公里。2016年初动工治理,累计投入5100万元,于当年年中在全市133条黑臭水体中率先脱黑脱臭,比国家规定的黑臭水体考核时间提前了一年半,为全市治水树立了标杆。此外,后海河于2016年7月启动水质连续监测工作,监测报告显示,后海河水质已稳定不黑不臭。
  一鼓作气,成绩突出。南山以后海河治理为激励,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全力以赴推进全区其他河流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最终8条黑臭水体及2条小微黑臭水体全部消除,进一步提升辖区水环境、水生态。监测显示,地表水水质优良率(水质优于地表水Ⅲ类)大幅提升,由2017年的16.28%上升到2019年1-5月的30.19%,劣V类水比例从2017年的60.4%快速下降到2019年1-5月的13.21%。
  市人大代表王希耘在参观完深圳湾流域的大沙河、后海中心河治水提质工程后,感叹,“深圳湾的水真的变清了。我们不仅有‘深圳蓝’,还有‘深圳清’,在深圳生活真的很幸福。”
  如今,随着入河入湾污染负荷不断下降,水清岸绿美景尽显,深圳湾重现碧波荡漾,近岸“鱼王”率群鱼翻腾,中华白海豚、黑脸琵鹭等濒危物种频频戏水,为湾区经济腾飞和构筑粵港澳大湾区战略高地提供了优质水环境支撑。
  打造全流域系统治理范本
  牢固治水后期维护工作机制
  明确“病因”才能对症“下药”。近年来,南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但城区规划不当、污水处理设施跟进不及时,导致水动力条件差,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泥浆等面源污染物和雨污未分流、入河排污口未消除形成点源污染,这是造成河流黑臭的主要原因。
  对此,南山区经多方调研和论证,推出“源头减污、管理控污、末端治污”全流域系统治理模式,并在全区推行“三级河长制体系”,加强治水媒体宣传等,建管并重治理黑臭水体。
  水环境治理中,最难当属“源头减污”,即雨污分流。近年来南山治水形成“大会战”局面,仅用一年半时间完成770个小区改造。通过雨污分流改造每日分流污水约12.5万方,输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从源头上减少了河流排污。
  此外,严格监管,持续对涉水污染源保持高压态势。开展“小散乱污”综合整治,实施“利剑一号”专项执法行动,推行“大排查、大整治、大监管”三大措施。共排查涉水污染源4100多家等,有力震慑了企业的违法排污行为,保障了水环境安全。
  除实施雨污分流改造等普遍性措施,南山区还针对末端问题实行“一河一策”,实施系列河道治理措施。针对后海河实施控制闸门修复、生态补水等治理工程,针对桂庙渠实施护坡修复、闸门更换等工程,针对铲湾渠实施补水管敷设等工程,针对双界河实施截污系统完善、景观提升等工程,针对麻磡、白芒、大磡河实施沿河截流系统、末端调蓄池和尾水转输管道等工程。
  确保河流“长治久清”,还需落脚于“固”,构筑治水后期维护工作机制。南山区重点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河长护河机制,以“河长制”促“河长治”,全区27条河流均已落实。截至目前,区级河长共巡河70余次,街道级河长巡河100余次,社区河长巡河500余次。此外,建立“区委督查室—人大代表—辖区居民”三级监督机制,监督治水成效。成立由30名人大代表组成的专题监督小组,对辖区黑臭水体治理督导检查,开展专题检10余次。倡导全民监督治水,建成全市首个“治水护水U站”,设立护河管家“河小二”,对河流水体治理、运维管理等实时监督。还不断强化宣传引导,在环保节日组织开展“治水提质”咨询服务和主题宣传活动;联合中小学校开展普及“雨污分流”知识,做到户户皆知、人人皆晓、人人动手,引导居民树立治水、护水社会主体责任。
  铺好“两山”转化的“南山水路径”
  为城区发展提供“水生态”支撑
  11月14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名单,全国共有23个单位获命名。南山区既是广东省唯一上榜单位,也是全国唯一上榜的产业高度聚集的城市中心区。
  南山是中国高度发达的中心城区,有别于利用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等路径,而是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生态环境,吸引优质企业与高端人才入驻,为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强大动能。
  城市依水而建、居民依水而生、产业依水而起。水环境是南山打造宜居宜业城市生态环境的不可缺少部分,对南山走好“两山”转化之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今,全区河流全面消除黑臭,为辖区水治理工作奠定了良好基底,南山已正式进入“治水融城3.0”阶段。数十条河流水质由“黑”变“清”重塑了城市与河流生态和谐关系,水生态城市功能价值进一步凸显,促进南山城区生态、生活、生产,“三生融合”发展。城市因水而美、市民因水而乐、产业因水而兴,正成为现实。从后海河到“西丽三河”,南山水生态系统的修复不仅树立了深圳治水标杆,为南山走好“两山”转化铺好“水路径”,也为深圳市建设先行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先锋提供南山范例。
  “积极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努力建立与‘世界级创新型滨海中心城区’相匹配的水生态环境支撑体系。”这是南山所有治水人内心坚定信念。今年,是深圳全力做好“水污染治理决战年”,南山区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集中优势兵力,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攻城拔寨的拼劲,坚决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先行示范。
  南山,是深圳“生态与经济齐飞、美丽与发展共赢”的一个生动缩影。如今的南山,既是全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城区,也是全国最佳宜居城区之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南方有座山”唱得更响,青山绿水、碧海蓝天已成为城区环境常态,真正经得起历史检验。(来源:深圳特区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