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打造海绵城市建设范本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水脏”“水堵”等水环境“城市病”已成为制约昆山城市发展可持续性和宜居性的重要因素。着眼于建设现代化大城市,聚焦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现实需要,2009年,昆山就在省内率先探索海绵城市建设路径,通过国际化合作、多样化实践、本土化创新,先后实施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涵盖道路、公园绿地、公共建筑、学校、住宅小区等多种用地类型,成效显著。
实现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四大系统综合提升
昆山海绵城市建设起步较早,2009年在建设文化艺术中心时,昆山城投公司就率先将澳大利亚水敏型技术运用到工程项目中,并相继完成星溪公园、江南理想、康居公园等项目,为海绵城市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并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近年来,昆山以入选省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为契机,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结合自身圩区排水特征和水系统需求,统筹实施全过程径流控制、圩区循环等策略,实现了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四大系统综合提升。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导致昆山排水基础设施运营压力大。昆山地处太湖流域下游,市内河塘水网密集,地下水位高,内河最高水位与地面高程基本持平。同时,近年来快速推进的城市化导致城市下垫面不透水比例剧增,老城区部分雨洪设施设备老化,城市暴雨预警体系尚未成熟,易淹易涝区域成为长期困扰城市发展的一大顽疾。
工业化进程加快,致使昆山水环境质量提升压力大。目前,昆山工业企业突破3.8万家,市场主体超46万户,总人口接近300万,污水排放总量已超出污水处置量,污水处置能力短板明显,且排水管网处于多重建设、多头管理、资料信息不全的“亚健康”状态,部分管网建设年代久、跨度大,管网混接、错接、漏接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水环境容量接近饱和,河湖水质出现下降,水生态短板亟待补齐。
要破解难题,必须打造成功案例。2018年4月,江苏省—维多利亚州海绵城市创新示范基地在昆山奠基,基地建在昆山萧林西路—斜泾路生态公园,占地10公顷,总投资9970万元。“我们在这个海绵城市创新示范基地里,嵌入30种不同的海绵技术,其中很多为全球领先,在10公顷绿色空间里集合展示这么多的海绵项目和技术,这在中国还是首次。”澳大利亚国家水敏型城市合作研究中心总裁托尼·翁表示,根据基地建设规划方案,中心将把海绵理念与园林景观充分融合,因地制宜布置海绵设施,展示屋面、道路、停车场等区域的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回用过程。“此举不仅改善城市的水质环境,而且提升城市的宜居性,这也是我们将其引进公园的特殊考虑。”托尼·翁说。
创新提出“十步走”策略,已完成九步
打造海绵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更需要通盘思考,科学谋划。为此,昆山重点从制度供给、综合施策、精品理念、技术支撑四个方面发力。
昆山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财政、住建、水利、交通、气象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工作机制。同时,高起点编制《昆山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紧密结合昆山独特的圩区排水特征和水系统需求,以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为主,构建了多层级、多目标的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纳入城市规划蓝图,科学绘制“蓝、绿、灰”三网统筹的海绵城市建设蓝图,设定规划管控指标,确保海绵城市理念有效落实。抽调各成员单位技术骨干,引进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高端人才,组成以博士、硕士为主体的技术团队,为海绵城市建设部门协调、宣传推广、施工图核查、施工指导等建设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昆山创新提出“十步走”策略。目前,海绵技术运用到不同项目、跟踪监测积累数据、深入国际化合作完善技术力量、强化本土团队能力建设、由点及线建立生态基础设施网络、由线到面推动圩区基本单元更新、制度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建立海绵城市综合示范区、探索建设运营模式与产业化发展路径这“九步”已经基本完成,昆山正处于“全面推广海绵城市建设”阶段。同时,积极构建“一体两翼”建设格局。在昆山西部22.9平方公里省级示范区扎实推进的基础上,2017年,昆山在东部划定15.6平方公里的市级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因地制宜确定区域建设目标、策略和技术方案。并积极在老城区进行局部“海绵体”植入,基本形成了“一体两翼”的海绵城市建设格局,为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提供了空间载体。
昆山率先将海绵城市理念贯穿于公共建筑工程建设中,打造了文化艺术中心、森林公园等一批公建类精品样本工程,其中“昆山杜克大学”“中环高架海绵型道路”“江南理想—康居公园”3个案例入选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典型案例》。项目建设上实施全过程技术管控,组织专业技术团队,严格控制项目建设的每个环节。同时,组织评选典型特色项目,编制市级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案例集,积极宣传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突出技术支撑,探索“昆山特色”的建设模式。接轨国际前沿技术,与澳大利亚国家水敏型城市合作研究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启动“江苏省—维多利亚州海绵城市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力争打造成为国际级的跨领域科技孵化中心、产业培育中心和最佳实践培训中心。成功承办“中澳海绵城市峰会”等国际会议,应邀参加第十届、十一届世界水大会,与国际水领域前沿单位进行交流探讨。同时,强化本土研发能力和完善特色标准体系,不断提升海绵城市建设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建设海绵城市更是打造科创之城的重要途径
多年来的海绵城市建设,昆山获得了诸多的经验和启示。
目标是前进的方向,问题是突破的切口。昆山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紧紧围绕《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既定目标开展工作,始终在目标指引的方向和道路上持续奋进,特别是创新提出海绵城市建设“十步走”策略,为海绵城市高质高效推进提供了一条有效路径。实践证明,建设海绵城市不仅是破解城市内涝、水污染等问题的有效抓手,更是推动城市走上精明增长、精致发展、精细管理轨道,打造生态宜居、生活美好的科创之城的重要途径。
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系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系统的各个环节,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专业要求高,建设初期遇到的最大难题是该领域相关标准和规范的空白。昆山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坚持制度先行、规范引领是保障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质量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优化审批流程、编制技术指南,是积极稳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切实有效的方法。
坚持景观打造和生态涵养相结合。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昆山牢牢把握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导向,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将海绵理念与园林景观融合,成功打造了大渔湾风情商业街区、森林公园二期等一批高品质、多功能的公共开放空间。运用海绵理念,推动景观打造和生态涵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不仅赋予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的能力,而且大大提升了城市功能品质,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苏报驻昆山首席记者 朱新国 苏报通讯员 徐瀚洋 王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