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黑臭水体治理 “宿州模式”成效初显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水污染攻坚战,宿州市政府通过水质监测、公众调查,确定了城区12个黑臭水体,总长度达50km,面积131万m2,流域面积70km2。黑臭水体治理项目采取PPP模式,总投资17.3亿元,建设期2年、运行期13年。
把脉问诊 我市黑臭水体具有四大特点
“黑臭水体治理,情况复杂、难度较大。”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治理中该局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论证,最终确立了“综合施策、系统治理、统筹推进、长效管控”的总体原则。
据了解,从实际情况和治理的过程看,我市主城区水体黑臭有四个特点:一是水体黑臭时间长,个别水体黑臭时间长达30多年,平均淤积厚度1.2米,最高淤积深度达3.5米。如:三八沟、三八河、汇源大沟;二是地处老城区。12条黑臭水体全部集中在老城区和中心城区,人口密集,由于历史原因各类建筑临河而建,部分河段被压在房屋下面,河道成为排污沟;三是成因十分复杂。既有水系不通、水体不流动的原因,又有管网不完善、管网混接错接等原因。另外,城区雨水和污水管网病害多、病害严重,个别雨污管网功能丧失殆尽;四是河道无补给水源。12条河道均没有补水来源,枯水季节水动力不足,水体长期不流动,加上污水排入,造成水体黑臭。
综合施策 “中西结合”开出系列药方
在治理过程中,市城管部门秉承“中医理念”实行系统治理,运用“西医技术”实施靶向治疗,对每一处黑臭水体量身定制方案,拿出八大“治疗方法”,高效、创新、生态地进行全面综合治理,给城市营造了和谐优美的水环境。
疗法一:导向引领,专业诊断
坚持“问题”“目标”“效果”为导向,对项目实施方案实行专业诊断。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专业公司系统编制黑臭水体治理方案,召开技术论证会、专家评审会等方式,对实施方案进行优化;发挥项目公司、施工单位治污经验,对方案进行深化;成立黑臭水体治理专家团队,对“一河一策”、“一口一策”进行审核把关,对治理成效进行评估总结,确保黑臭水体治理“药到病除”。
疗法二:加大拆迁,外科手术
我市城区12条黑臭水体全部集中在老城区和中心城区,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加上历史原因,许多建筑临河而建,部分河段被掩埋在房屋下面,造成水系被隔断、河道被占用,河道不仅成为排污沟,而且成为藏污纳垢场所,防洪安全隐患极大。为消除隐患,根治毒瘤,宿州市结合旧城改造、棚户区建设,对河道两岸建筑实施外科手术——“拆”。据统计,黑臭水体治理期间拆迁地块20余处、拆除房屋60多万m2,拆迁腾退土地达600多亩,不仅消除了防洪隐患,而且为黑臭水体治理拓展了空间。
疗法三:治理病害,疏通经络
水体黑臭表象在河里,根源在岸上,核心在管网。我市坚持水岸同治、水陆同治的原则,以入河排口为起点,追根溯源,治理管网病害,疏通管网“经络”。一是树立治理无边界理念,坚持问题出在哪里,就排查到哪里、治理到哪里。根据排查结果,制定“一口一策”实施方案,建立问题、措施、时限、目标、责任和负面“六个”清单;二是结合问题清单,坚持边查边改、边查边治的原则,实施管网病害非开挖修复、错漏接点改造以及雨污管网完善等项目;三是坚持结果导向,以雨天、雨季为契机,检验治理成效,总结治理经验,完善治理举措。截至目前,累计完善管网 51km,治理各类排口297个,修复管网264 km,修复雨水井污水井800余座。
疗法四:雨污分流,正本清源
地下排水管网是城市的“毛细血管”。城市水体黑臭的主要原因是“毛细血管”雨污混流、雨污合流。为从根本上、源头上治理水体黑臭,对城区地下管网进行排查,绘制地下管网分布图,实行动态监控;修订《宿州市主城区排水规划》,制定《雨污分流行动技术指南》;完善排水管网、污水处理厂运行标准,建立以提高管网运行质量为主要内容的ISO900管理体系;按照统筹结合、精准治理的原则,实施污水管网建设及泵站提升、小区(城中村)雨污分流、独立排水户雨污分流等项目,通过正本清源项目的实施,污染源头得到有效控制。
疗法五:活水补给,滋补滋养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为巩固治理成效,增强水动力,营造水环境,充分发挥水体滋补滋养功能,分别在城南污水厂扩建一座日产10万吨中水厂、汴北污水厂新建一座日产5万吨中水厂;敷设4条中水管线,总长32.4km,分别满足工业用水、市政园林养护用水和河道补水;规划建设三八河生态公园、汴北生态公园,总占地面积达20万m2,将中水引入公园,形成水景观,然后中水通过公园绿地径流、净化后流入河道,滋补涵养河道水源。计划每年中水补给河道水量达到3600万m3,营造水环境120万m2。
疗法六:生态修复,草本养神
一个水系、一条河道就是一个生态系统。为营造水生态,提升水安全,治理过程中,顺应河流的自然水文特征,我市对河道“顺直化、均匀化、硬质化”驳岸进行改造,建设自然驳岸、生态驳岸;建设涵闸对河道水量、水位和流速进行调蓄调控,维持水量水质平衡;在河道内增设增氧曝气、种植水生植物、放养水生动物等方式,维持生态平衡,构建食物链、生物链,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建设初期雨水收集池,运用海绵理念建设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减少水体面源污染和初期雨水污染。截至目前,累计种植水生植物100余万株、沿河建设各类绿地70万m2,实现了草本养神治理目标。
疗法七:智慧管控,定期体检
为保持水质长期稳定,防止水体黑臭死灰复燃,建立中央监控系统,通过集中管理、分散控制、数据共享,实现全河道、全流域的运行监视、生产调度、水质检测、保洁维护等在线监控。根据在线监控结果,结合第三方评估报告和日常督查检查情况,对PPP项目公司定期进行体检检查,落实绩效付费,实现长“制”久清治理目标。
疗法八:高位推动,全民共治
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成立高规格黑臭水体治理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亲自调度、现场督查,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的手段,解决治理中遇到的问题800多个,有力地推动了项目的实施。治理前、治理中、治理后通过电话、网站、微博、微信等渠道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受理群众举报投诉,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记者、市民代表350多人走进治理现场,参与治理监督。同时,新建一座占地160m2的城市黑臭水体科普馆,让市民了解黑臭水体、普及黑臭水体治理常识,体验治理过程的艰辛。目前,已累计接待学生、群众3000余人次。
延伸阅读
主城区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作稳步推进
地下排水管网是城市的“毛细血管”。城市水体黑臭的主要原因是“毛细血管”雨污混流、雨污合流。因此,主城区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作,是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解决我市城市污水治理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尽快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我市自2018年起实施主城区污水治理工作,由市城管局牵头组织实施,重点推进“十大工程”“十项任务”“十项机制”建设。
目前,市城管局主要组织开展了主城区市政排水管网“健康”检测及“病害”治理(PPP项目),实施管网混、错接点分类治理。一是开展城区雨污水管网健康检测(PPP项目)。聘请专业公司采用市场化手段对雨、污水管网错接、混接、管网漏损、渗漏、淤积堵塞、高程不匹配等情况进行集中排查。二是启动地下管网雨污混流的“病害”修复工作。实施小区(城中村)雨污分流工程,实施独立排水户雨污分流工程,全面开展城区排水管网病害修复。三是同步推进主城区雨污水泵站提升改造。实施泵站改造提升工程,完成主城区3座雨水泵站的改造升级,对3座污水泵站进行扩建、智能化建设,提升泵站的运行能力,同时配套改造相关污水管网。
为解决影响主城区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的主要问题,重点围绕四块内容推动攻坚行动。一是对城区300个老旧小区,400个财政支出独立排水户,1300多个“小散乱”商户进行雨污分流改造;二是对合流制管网及排口进行分流治理;三是对2000km的雨污水管网进行“病害”排查和修复;四是对城区3座雨水泵站进行能级提升,新建3座污水泵站。目前,完成雨水管网清淤、检测217.18公里,完成污水管道“病害”修复315处,完成污水管网清淤检测101.12km;2019年修复雨污水管网混、错接点等问题199处,治理合流制排口57个。完成对全城洗车点、饭店、浴池、医院和企事业单位等独立排水户的排查和部分治理工作;新建或改造污水主干管网22.6km;完成对151个老旧小区的雨污分流改造,涉及新建小区管网75.66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