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制度拧紧节水“阀门”,威海多措并举“解渴”
为了不与民争水,《威海市节水用水条例》等4部涉水地方性法规出台,靠制度逐步拧紧节水“阀门”。同时,优化配置水资源,向天空要水、向大海要水、向污水挖潜,威海多措并举“解渴”,破解缺水困局。
智慧管理、科学调度,硬指标倒逼节水
站在海边,如何不喊渴?威海市让硬指标成为硬约束。坚决落实“以水定需”,严把规划水资源论证关,严把取水许可关,严把新上项目关,对地下水超采区实行限批禁批,加快建立与水资源支撑条件相适应的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和布局。对市区内洗浴、洗车等服务行业,企事业单位及用水大户,开展“计划用水减一成”活动,利用用水定额,科学制定用水计划。超计划用水的,将严格执行征收超计划水资源税、水费。
GIS、“互联网+”、大数据……这些都是威海市未来强化水资源精致管理的信息化手段,将规模以上取水口、用水大户等接入远程监控系统,搭建具有自动预警、远程控制等功能的智慧节水管水信息化管理平台,形成全市用水管理“一张网”,推动水资源管理由粗放到集约,实现用水精细化、管水智能化。
为保证市区供水安全,威海市将加快推进龙山净水厂新建、米山净水厂扩建,以及崮山净水厂和柳林净水厂的深度处理改造,积极挖掘用水潜力。同时,尽快打通南圈水库到坤龙邢水库、泊于水库到所前泊水库的水系连通工程,让泊于水库、南圈水库等应急水源尽早发挥作用,补给供水缺口,缓解米山水库供水压力。
向天空要水 打造会“呼吸”的城市
深秋的张村镇景湖公园内,亭台廊榭,曲折回转;水光潋滟,长天一色。漫步在公园中,不少居民会发现,公园的地面看起来总是湿润润的。为啥?因为,这是一个“海绵”公园。
景湖公园的地面均由透水地砖铺设而成,这种透水地砖能够快速吸收地面雨水,使雨水下渗至土壤中。如此一来,雨天时,地面不积水;晴天时,土壤中涵养的水分又能保持地面湿度,达到降低地面温度的作用。
自2016年起,威海市正式推行“海绵城市”建设,截至2018年年底,威海市共建设“海绵城市”27.7平方公里,部分住宅小区、市政道路、学校、公园、广场、绿地、河道等,皆融入了“海绵城市”的理念。这些分散在城市各处的“海绵”,正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形成着城市新的“呼吸系统”,调节着城市的局部小气候。
今年,威海市继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将新增“海绵城市”9.7平方公里。威海市将以初村河、涝台河等6个流域为试点流域,采用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透水铺装等措施,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提高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和防灾减灾能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一个会“呼吸”的威海,正向我们走来。
海水淡化、中水回用实现“开源节流”
在华能威海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华能威海电厂)的海水淡化车间,厂长姜伟国从水龙头里接了半杯经过海水淡化工艺制成的淡水喝了下去,“现在淡化海水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可以直接饮用。”
在姜伟国的记忆里,2000年遭遇的那场百年干旱尤为深刻。“供水紧张,势必影响供电,这可不是小事。”姜伟国作为公司负责人,对严重威胁安全生产的因素颇感“被人牵着鼻子走”。
为了不坐以待毙,也为了不守着大海“挨渴”,华能威海电厂决定主动出击,向大海要淡水。随之,国内最大、日产淡化水2500吨的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上马,所产淡水全部用于锅炉补充水,极大缓解了用水紧张局面。
华能威海电厂打了海水的主意,威海热电集团却动起了污水的心思。
“现在供暖管网里近一半流淌的是经过深度处理的中水。”威海热电集团宣传监察部长张华才介绍,2016年热电集团建设了中水深度处理利用一期工程,年处理中水1200万吨,产工业水700万吨,经过前期预处理、超滤系统、反渗透系统等多个步骤,各方面指标优于市政自来水。
留住污水,把它吃干榨净,这让威海热电尝到了甜头——用水成本降低、不与民争水的同时,由于再生水钙镁离子大幅减少,供暖管网将更加不易淤堵并拥有更长的寿命。
眼下,热电集团中水深度利用二期工程和博通热电中水深度利用工程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两个中水深度利用项目设计规模相同,均为年深度处理污水1200万吨、年产工业水700万吨。未来,供热管网中将实现全部使用再生水。(来源:Hi威海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