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28日开始在北京召开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今天召开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研究这个总目标的若干重大问题列入主要议程,有哪些深意?
根据惯例,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由中央政治局召集,每年至少举行一次,通常是每一届召开七次全会。
今天召开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议程是什么?今年8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已经对外公布:一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二是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
这两项主要议程中,中共中央政治局报告工作是全会的制度性安排,而“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则有重大意义。有分析认为,四中全会多位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年份,讨论内容涉及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向来备受关注。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表示:“一般来讲,每次全会从时间节点上有一个总体的使命,一般四中全会都是聚焦这届任期中经济、社会的重大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进行认真地讨论,做出一些战略部署。”
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表示,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抓住了重点,也抓住了关键。辛鸣说:“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建设需要制度保障,更需要好的制度保障。这次全会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通过构建一套更好的制度,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它既为即将取得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建设成果保驾护航,同时又为即将开启的现代化新征程注入强劲的制度正能量。”
什么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战略决策以来,一系列事关全局的改革举措相继推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为什么十九届四中全会将“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作为重要议程?汪玉凯认为有三方面原因。“第一,2013年提出来以后,到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它的内涵是什么?应该包括哪些最主要内容,要回答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从理论上需要做出一些明确的判断。第二,我们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说明现在我们在国家治理层面上可能还存在不足,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哪些方面和现代化还有距离,哪些还是短板,这要从全会的层面应该做出权威判断,这样未来行动才有方向。第三,结合当前中国社会的现实,比如改革进入新阶段,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转换,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这些问题如何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结合起来,使这些问题能够比较平和地解决、比较好地解决,使得经济社会能够健康良性地发展。”
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十九届四中全会将作出怎样的战略决策?10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了总体目标,一张清晰的时间表已经展现在世人面前: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辛鸣表示,值得注意的是,总目标的三个阶段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相适应、相同步。“制度建设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经济社会进步而完善,制度建设不会一蹴而就。第一阶段,是到建党100周年,让我们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有明显成效,这一目标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相联系。第二阶段,到2035年中国社会已经基本实现现代化,我们也要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二阶段的目标重点是制度更加完善。第三阶段,我们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经济社会已经全面现代化,那么我们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也应该全面实现现代化。”
根据议程,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相信十九届四中全会研究的问题将对当下中国改革发展和民众生活等方方面面,产生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
(记者马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