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舞“数”“智”双翼 吴江华衍水务从源头到龙头保障居民供水安全
发布日期:2021-03-12
来源:江苏水协
交汇点讯 今年,苏州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打造全国数字化引领转型升级标杆城市,让数字为高质量发展全面赋能,这对于各个行业领域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供水领域,苏州吴江一家企业敏锐地感知到时代发展趋势的变化,早早添配“数字化”“智能化”双翼,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着力提升生产、管理、服务能级,为行业企业提供了标杆示范。
成于2005年的吴江华衍水务有限公司,是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中华煤气)在内地的第一个水务合资项目,享有吴江行政区域内30年供水特许经营权。昨天(3月10日),吴江华衍水务举行“智慧创新赢未来”2021年媒体开放日活动,对外展示了公司在供水服务高质量转型方面种种建设成效,记者发现,其中诸多探索实践颇具前瞻性和创新性,满足了一方百姓对供水质量的更高诉求。
把时间回溯到2015年,面对新形势下水源突发污染、节水目标落实等因素带来的挑战,吴江华衍水务开始在着手制定智慧华衍总体规划,力求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实现 业务运营集中智能化管控,提升居民用水体验。
刀刃向内,见筋见骨。怀着全面推动水厂运营变革的决心,吴江华衍水务系统梳理了公司各项业务,整合生产、管网、二次供水、客户服务等核心业务数据,通过技术创新,围绕智慧生产、智慧管网、智慧客服三大模块,逐渐建立起了可视化、智能化综合智慧水务运营体系。
2012年,大学毕业的姜君进入吴江华衍水务就职,从事管网漏损的数据分析工作,她回忆,当时吴江地区的管网漏损率高达30%,大量水资源因此白白浪费。去年,姜君升职为公司漏损治理的统筹负责人,此时吴江的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也已基本控制在10%以内,相关水资源浪费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作为这项成绩的见证者,姜君将其中的变化归功于智慧水务建设的大力推进。
“2015年开始,公司加速智慧水务建设,我们治理管网漏损率也有了更多‘硬核武器’。” 高效治理管网漏损,快速定位漏点是关键,姜君介绍,通过建立智慧分区体系动态跟踪各个水流的去向,公司全面实现了对水压、水质的实时监测,截至目前已完成1253个管理分区梳理建设,全覆吴江城乡全部管网。不仅如此,公司还采购了多探头相关仪、噪声记录仪、水听器等一先进设备,改变以前单纯依靠人工听漏的模式,使得管道现场检漏变得更加高效、精准。
水源地水质实时采集监测;水厂设备100%联网,860余台在线仪表自动采集;2457个测流测压点高于江苏省标准近3倍,194座二次供水泵房集中监控管理;小区总表、分区计量表、新建小区全远程监控……如今,从源水环节到制水环节,从输配环节到用水环节,吴江华衍水务完全实现了供水全过程的物联网智能感知,只要点点鼠标,无需走出公司大门也能及时发现、解决各个供水环节的突发问题。
前方生产、供应跟上了转型步伐,后方服务也不能落伍。去年起,吴江华衍水务微信掌上营业厅“上新”水费预存、水表过户、开通用水等功能,加上此前已推出的在线缴费、在线报修、电子合同、电子发票等功能,覆盖了用水业务“全流程”,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我们一共推出27项线上服务,设置了智能客服机器人全渠道24小时接待,方便居民办理业务、反馈问题,在疫情期间发挥了很大作用。”吴江华衍水务总经理汤阳介绍,目前吴江华衍水务微信掌上营业厅用户数已超过58万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共产生线上缴费达40多万次,线上报修5800余次,线上业务合同签约27次,线上报装36次,用户满意度十分良好。
更为暖心的是,吴江华衍水务还特别推出有数据“有心”精准推送功能,当独居老人出现用水异常时,系统会发出警报,提醒工作人员上门查看。“打个比方,一个老人每天都会在固定时段在家用水淘米、洗菜等,可突然有一天,他家水表24小时都没转过,这时系统就会监测到异常,我们也会根据提醒上门探望,确保老人的人身安全,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汤阳说。
当前,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开展,作为一家身处示范区的企业,吴江华衍水务也在积极谋划对接,希望将先进经验、优质服务推向整个区域。“配合示范区执委会的指导和要求,目前我们正在筹划建设与青浦、嘉善的互联互通管道,打造示范区十环清水主干管网,让更多长三角百姓用上更为安全、更高优质的自来水。”港华投资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孙云峰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周成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