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之“韵”:感受水文明脉动(节选)
一台打桩机正将一根根木桩打入泥水中,水面仅露出40厘米左右的木桩,这些木桩连同河岸一起围成一个小水池,将河道水隔开。这是日前在浙江省嘉兴市区三元路与三官塘交叉口桥下的一幕。在得知施工人员正在进行湿地建设、今后将发挥净化水质的作用后,在三元路附近做白铁生意的高师傅连声叫好:“太好了,现在嘉兴水质真的好得多了,可以打九十几分。”近年来,嘉兴市政府下大决心治水,实施“五水共治”,嘉兴河道水质实现大改观。2012年底,嘉兴市全市水质Ⅴ类水和劣Ⅴ类水占80.6%,到2018年底,Ⅴ类水和劣Ⅴ类水仅占2.7%。
给城市一片绿水青山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不少城市改变过去“头痛医头”的做法,统筹推进水环境全流域同步治理、引入社会资本和先进的施工理念,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随着黑臭水体治理的推进,过去荒芜废弃的垃圾场变成了湿地公园,没人愿意靠近的臭水沟“逆袭”成为了“网红打卡地”,城市的痛点变成了亮点。
古人依水筑城,在现代社会水是城市的命脉。污水治理是做好水文章的枢纽。回顾治理污水的发展进程,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开始自行投资兴建了一批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厂。2002年以后,我国城市污水处理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着我国污水处理市场化改革在探索中前进,2014年以来,PPP模式逐渐兴起,污水处理行业迎来跨越。截至2018年6月底,全国设市城市、县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厂3802座,污水日处理能力达1.61亿立方米。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的能力以及处理率已经居于世界前列。污水处理能力的提高成为持续推进城市水环境改善的硬件保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让市民百姓真正享受到了绿色带来的财富和魅力,拥有一条水清、岸绿的生态河成为许多城市靓丽动人的“绿色名片”。摘自 《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