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成功打造城市级“山海林城大海绵”
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国家试点建设成效巡礼
——珠海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成功打造城市级“山海林城大海绵”
——珠海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成功打造城市级“山海林城大海绵”
对珠海而言,成功申报成为由中央财政支持的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是助力,更是主力。
所谓助力,作为滨海宜居城市,珠海始终坚守生态立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屡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等殊荣。就此而言,海绵城市建设是对该市生态文明建设品质提升的“助推剂”。
机场东路景观带实景
然而,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的历史起点上,珠海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重要一极、“一核一带”交汇点的重要节点,肩负着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贡献力量的新使命,早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必须依靠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指引,“海绵力量”无疑是主力!因此,珠海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初,就明确提出了打造“四大示范”(河网密集区的滨海及海岛城市示范、大降雨量的填海建设区域示范、新老城结合及海绵智慧城市融合示范和流域打包治理模式四大集中示范)的高要求。自2016年4月开始,珠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规划引领、分类施策、试点打样、建章立制、统筹推进等方式,在51.96平方公里的试点区域面积,全面拉开了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的大幕。
珠海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历经三年多时间的务实推进,成功打造了“蓝绿交织、山海融城”的具有珠海特色“山海林城”海绵空间格局、城市级“大海绵”。“四大示范”在防灾减灾现代化、河湖水质持续改善、民生福祉大幅提升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实效。
一、摸清本底,规划先行
摸清自然本底,是科学规划的前提。珠海地处珠江口西岸,是珠三角中海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海岸线最长的城市,亚热带季风气候加之海河相汇、河涌交错,形成了独特的水生环境和系统,但也同时存在咸潮、水涝、下游结构性水污染等问题。结合珠海本底自然条件,珠海在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中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理念,规划先行,重点对山、海、湿地、绿地等自然要素进行保护,构成“蓝绿交织、山海融城”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加强蓝绿线保护、竖向调控和水利防洪规划,构建珠海山——海——城大海绵安全格局。
珠海地势低平,气候温热多雨,水系发达,地基承载力低。水资源量丰富,地下水位高,蒸发量大,短历时降雨强度较大。土壤含水量大,承载力低。岛屿众多,海岛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雨量充沛,1979~2000年,年平均降雨量为2061.9毫米,年平均降雨天数为143天。年平均蒸发量为1639.4毫米,年平均降雨量与年平均蒸发量之差为422.5毫米,降雨多于蒸发。
二、建章立制,法治护航
“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海绵城市建设涉及部门、领域、专业众多,若缺乏行之有效的机制体制保障以及法治护航,再科学的规划,也很难突破“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命运。为此,珠海充分发挥具有较大市立法权、经济特区立法权的城市优势,为切实保障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得到长期有效贯彻落实,于2018年5月正式印发地方性法规《珠海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将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落实到城市建设管理工作中,明确适用范围包括“本市所有新、改、扩建的建筑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城市水系等建设项目”。通过立法保障,将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作为珠海市的长期要求,变成市委、市政府的自觉行为,明确“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责任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建立明确的职责分工、责任落实和奖惩机制,明确“建设、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审图机构等单位违反本办法的,由相关主管部门按照行业管理规定处理。有关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的,依法依规给予处理”。
中心河堤岸湿地公园
此外,珠海还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全面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纳入流域管理、规划条例和绿色建筑等相关立法和制度建设中。为有效保障海绵城市建设能够稳步推进,珠海通过出台《珠海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将海绵城市的建设责任要求分解细化落实到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中,明确职责分工,市发改、财政、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水务等相关部门出台了59项海绵城市管理制度文件,明确“两证一书”、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等环节中的海绵城市审查流程和规定要求,对建设、设计、审图机构等单位明确海绵城市建设设计要求,将海绵城市要求严格落实到建设项目各环节并对全流程实施管控。三、试点打样,全域推广
试点不仅是重要任务,更是重要方法。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海绵城市建设更需试点先行。珠海系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城市,自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以来,始终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推进横琴新区、西部中心城区(金湾、斗门)的试点建设,通过河湖水系、建筑小区、市政道路、公园绿地等各类项目的试点探索,分类施策,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成功经验积极在全市范围推广应用。
1.河湖水系
水是珠海城市的灵魂,将珠海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一直是珠海坚持的营城理念。只有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改善水环境,提升城市内河环境,保障水安全,才能为建设宜居城市提供根本保障。
珠海通过建设高标准的河道生态岸线,使水系兼具雨季的雨水净化、错峰排涝功能与旱季的居民休憩生态湿地功能,有效控制了区域的水安全和水环境。提升与自然结合的人工强化手段和河湖的水动力效果,提升水质的净化能力。作为周边雨水收集的调蓄空间,雨水经净化后可通过补水工程实现有效的循环利用。此类项目经验已在横琴新区杧洲湿地、金湾区中心湖补水工程运用。
中心湖补水湿地/中心河生态堤岸湿地公园
中心河堤岸及滨水景观工程中贯彻保留自然生态的设计理念,将大面积的活动空间设计为植被缓冲带,驳岸绿地整体融入低影响开发设计理念,既给人民群众提供了充足的生态自然的体验空间,还兼顾雨水净化及市政公用排涝功能。
中心河堤岸工程保留了原有鱼塘,将其改造为湿塘,用于蓄存航空新城片区排水方向为中心河的地块雨水。利用中心湖设置调蓄空间,蓄存航空新城片区排水方向为中心湖的地块雨水。通过以上措施,解决了航空新城片区雨水的整体收集、净化及排涝问题,达成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同时,通过中心湖补水工程建设,将中心河及湿塘雨水净化后,对中心湖进行生态补水,形成生态水循环系统,提升湖体水动力,实现活水保质的作用。
中心河堤岸工程及中心湖补水湿地是金湾区海绵城市建设的科普基地,设置了科普宣传栏。同时在中心湖中种植水稻,说明人类生存不仅要喝干净的水,食物也需要干净的水生长,借此说明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性。珠海市海绵办曾在此举办海绵城市专题亲子活动,20余个家庭在中心河湿地公园切身了解海绵,亲近海绵。
2.建筑小区
横琴新区向阳村旧村改造项目通过海绵城市协同缔造的综合环境整治,提升村民对生活环境的整体满意度,积极探索旧村雨污分流、水环境改善方面的经验。金湾区中航花园二期、斗门区香海壹号(蓝郡轩)结合小区景观提升环境品质,形成广泛认同的建设理念,积极探索商业住宅小区在整体开发建设过程中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模式。这些项目建设获得的创新经验,已在全市推广。
向阳村旧村改造
向阳村建村于上世纪50年代,村子原住民仅几十人,现已发展到村民100多人、外来暂住人口300多人。整个村庄建设密度大,本不完善的原有雨污设施不堪重负。村内绿化少,缺乏公共活动空间,车辆沿顺景路停放交通拥挤,人居环境差。加上地处山脚,地势北高南低,村周边场地标高的普遍提高,向阳村发生多次水浸,形成一个水质污染严重的“水浸黑点”,黑水、臭水、水浸灾害让村民们苦不堪言。
诚如珠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方小勇所言,海绵城市不是一个摆设,海绵城市建设的出发点是“以人民为中心”,要用海绵理念解决城市的“痛点”,一切成效以老百姓的满意度为最终标准。为解决上述问题,向阳村于2016年同步将海绵城市改造与旧村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有机结合,系统、连片建设海绵项目,分步解决村庄内涝、山洪影响和旧村人居环境等问题。
向阳村通过雨污分流、新增海绵设施及对原有水体进行提升改造,使向阳村区域内现能调蓄并净化雨水1667立方米。同时结合公共空间和停车位建设,使村前水体形成多功能湿塘,既能调蓄雨洪,又能营造出依山傍水的村庄景观格局。
此外,周边项目的海绵城市建设对向阳村具有区域协调作用。向阳村上游的山体绿道项目,通过梳理、调整原山水路径,改造和新增部分蓄水塘,调蓄上游山体区域雨水。在村旁的“忆园”绿地项目中,通过对原有湿地的提质改造,调蓄东侧山体、道路雨水。最后,通过周边排洪渠和道路雨污管网的建设,进一步构建向阳村区域的整体水系。整个片区通过源头减少山洪冲击、过程增加雨洪调蓄、末端构建防洪排涝系统,从而确保该区域的排洪防涝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生态环境同步改善。
中航花园二期
该项目场地原多为农用耕地,现场地经人工回填基本整平,场地内原状土壤渗透性能较差,而西部中心城区降雨量较大,地表径流量较大,该项目设计注重雨水的源头控制,利用雨水花园等分散式源头控制技术,实现降雨的“滞、蓄、净”等控制效果,延缓降雨径流的峰现时间。场地内道路采用透水混凝土、透水砖等透水铺装形式,延长道路降雨径流的产流时间,削减降雨径流污染物质,实现水生态改善和水环境提升,减小对外围市政管网的排水压力。同时着重从提升小区生活环境、景观品质入手,构建小区海绵景观。
作为新建小区,该项目在设计时主要以“灰绿结合”为宗旨,将海绵设施通过景观植物的搭配,巧妙地融入绿地系统而不显突兀,将灰色调蓄设施埋地而不占用地表空间。在径流组织、各类设施的布置方面,更加强调项目设计的系统性。既满足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又能带来良好的景观效果与居民体验感,满足景观设计要求。
3.城市道路
道路建设项目在方案设计阶段就已将海绵设施与滨海景观带结合,保证主干道景观美感的同时,融入新型结构断面,充分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通过对地形的微调使雨水顺利进入LID设施内。在确保水安全的前提下,重点考虑雨水净化等问题。横琴新区濠江路、金湾区机场东路和金湖大道东路等项目已初见成效。
机场东路美化绿化提升工程
珠海易受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影响,每年影响全市的台风次数多、季节长、强度大,往往伴随着狂风暴雨等恶劣天气。机场东路作为珠海连接外省的重要大型交通干道,硬质路面较多,暴雨时对排水管网的负荷要求更高。因此,机场东路周边绿化带更需融入海绵技术理念,增设雨水花园等LID设施,减小对周边道路排水管网的压力,减少雨水的径流量和污染。
项目东侧以前未建设雨水管网,导致后排绿地蓄存雨水无法排除,暴雨极端天气下易形成内涝积水点。此次改造采取增设路牙开口、线性沟导流等措施,将道路雨水导流至公园内的LID设施进行控制利用,净化后用于绿地浇灌,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项目总设计长度6.4公里,设置了多个景观和市政节点,基于不同活动功能由北至南依次打造滨海乐活区、运动活力区、生态休闲区。全面融入海绵城市生态理念,糅合了珠海特色景观技术,打造了水绿共融的城市滨水开放空间。
4.公园绿地
此类型海绵项目充分融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着力净化区域水质和控制内涝。横琴新区天沐河防洪公园、金湾区金山公园通过与市政道路的结合,保证公园绿地美观的同时,有力缓解道路排水,暴雨时可将大量雨水收集滞蓄,极大提升了周边区域的内涝防治和径流控制能力。横琴新区忆园项目的设计则以生态自然为主线,尊重场地的自然本底,消纳大量山体来水,削减山洪对下游村庄的影响。充分利用自然湿地的净化功能,营造适宜本土植物生产和鸟类栖息的生态绿洲。
金山公园
金山公园位于金湾区航空新城中心腹地,总面积约100000平方米,2014年开始建设,2016年完工。公园规划设计以纽约中央公园为参照,以新城绿肺为设计目标,公园的绿化率达到了87.25%。作为航空新城片区最早开始建设的大型公共空间项目,服务整个航空城片区,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娱乐的首选去处。
中央草坪的下凹式绿地设计,充分遵守自然做功、自然排水的原则,结合造景对地形的需求,对场地竖向进行合理化设计,以满足雨水径流有序排放。中央草坪竖向采用从北至南缓坡向下,在东西两侧设置雨水流道,调蓄空间集中在下凹部分,草坪不易受积水影响,兼顾低影响开发设计和居民活动空间。
中央草坪既给人民群众提供了充足的体验生态自然的空间,又作为市政雨水管网服务范围的超标雨水行泄空间。旱季时,是周边居民休憩活动、亲近自然的绿色空间;暴雨时,管网难以排除的超标雨水在公园内进行滞蓄,降雨后24小时内公园内的积水通过管网和渗排管排除,极大提升了周边区域管网内涝排除能力。中心湖建成后,中央草坪蓄积的雨水将通过预埋连通管排入中心湖,进一步减轻市政管网压力。
经过海绵化改造后的金山公园实景
项目的设计内涝标准为30年一遇,降雨强度类似于2018年6月初“艾云尼”经过珠海期间的降雨情况,在这种条件下可以做到周边市政道路正常通行。公园建成后,周边道路未出现积水情况。四、创新经验,推广复制
试点的根本目的,在于创新探索可推广复制的经验模式,驱动面上改革。珠海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技术咨询服务负责人、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首席工程师兼城镇水务所所长赵江,日前应《中国建设报·中国海绵城市》之邀,对该试点的创新经验进行了系统梳理。
1.立法保障建机制——实现海绵城市长效管理
颁布了地方性法规《珠海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将海绵城市建设变为珠海市长期坚持的理念和要求,并以该立法为基础建立了完善的规划建设管控制度,明确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审批管理流程,实现对全市范围内新改扩建项目落实海绵城市理念的有效管控。此外,在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流域管理、规划条例和绿色建筑等相关立法和制度建设中,也明确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2.规划先行绘蓝图——构建山海城大海绵格局
珠海市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宏观生态要素的保护和大海绵格局的构建,通过开展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等一系列顶层设计,梳理和分析自然生态要素,明确保护范围和要求,通过整合规划管控要求并纳入蓝绿线统一管理,形成“蓝绿交织、山海融城”自然生态空间格局。在“山—城—海”海绵空间格局构建中,结合自然排水系统规划进行建设,形成系统的海绵排水脉络;结合道路绿化等景观用地建设灾害天气的地表导流通道,有效增强了珠海地表排水系统应对洪涝灾害的韧性和能力。
3.试点带动全市域——实现常态化的海绵建设
通过横琴新区、金湾和斗门的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积累不同类型项目建设的经验,为非试点区提供建设模板。通过制度管控,实现了试点区内外的统一管理,促使全市域范围内建设项目落实海绵城市理念,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长效、常态推进。自2016年以来,非试点区共实施海绵项目122项,初步形成海绵城市建设“全面开花”的局面。
4.因地制宜可复制——探索本地特色海绵技术
珠海是典型的沿海城市,具有地下水位高、部分区域土壤渗透性差、极端降雨多等特点,在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过程中,摸索出了“以“净”和“排”为主的本地海绵建设技术”、“以提升生态自净能力为核心的水系建设”、“蓄、补结合的海绵设施管养技术”、“排、蓄结合的易涝点解决措施”等一系列海绵城市建设和管养技术,实现了LID设施的本地化应用,为将海绵城市建设推广到全市范围奠定基础。
5.基础研究保支撑——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科学性
珠海市在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中,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和特征,开展了《珠海市精细化降雨趋势研究》《珠海长历时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及降雨雨型研究》《珠海市海绵城市应用SWMM和MIKE模型参数率定研究》《初期雨水污染产生机理、传输特征及其污染控制措施研究》《珠海市生物滞留设施污染物去除效果研究》《珠海市海绵城市LID设施流量监测研究》等课题研究,为珠海市排水防涝规划设计、暴雨内涝风险预警、软件模拟等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提高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科学性。
6.以人为本谋福祉——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品质
珠海市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紧密结合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坚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采取“海绵+生态城市”、“海绵+绿色宜居”等模式,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到生态城市、绿色宜居建设。截至目前,试点区已开工(含完工)项目219个,已完工项目共计171个,累计完成投资为72.57亿元。2017年监测的17个地表水功能中,达标率达到了88.2%。广东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和跨市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金湾区试点区域生态护岸的护岸总长度44.6千米,生态岸线恢复率为97.6%。斗门区试点区域建设完成后,生态岸线恢复率可达到95%。打造了30个市政特色公园、138个社区公园,建成130公里绿道、150公里林荫道、80公里健康步道,全面开放城市绿地公园,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品质,提高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认同感。此外,非试点区共实施海绵项目122项,为全域推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此,借助“海绵力量”全面促进城市转型升级的珠海,成了粤港澳大湾区一颗璀璨的“绿珠”!果真是:以人为本,“四大示范”添“岭南水城”新风韵;因地制宜,“山海融城”助“浪漫之城”更宜居。作者:朱 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