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同行,共创辉煌!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山东青州海绵城市建设激发城市发展新动能

发布日期:2019-12-25 来源:中国建设报
海绵效应促升级 九州古城添活力
——山东青州海绵城市建设激发城市发展新动能

  面山负海古诸侯,信美东方第一州。对历史悠久、生态宜人的华夏古“九州”之一的青州而言,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之誉,名副其实。

  经过海绵化改造后的森林音乐广场成了市民热衷的活动场所
  以人为本,和谐共生,正是古城青州探索海绵城市建设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实写照。近年来,青州积极践行“发展为了人民”的初心和使命,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推进新型城镇化绿色发展为契机,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贯穿于城市建设全过程,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美丽青州。

  海绵公园——云门山森林公园环湖路实景
  据统计,青州从2016年入选山东省海绵城市试点市(县)开始,经过四年海绵城市建设,全市已建成符合海绵城市标准的城市面积达17.78平方公里。其中,建成海绵化绿地9平方公里,海绵化道路29条、1.51平方公里,海绵化小区和建筑23个、5.33平方公里,改造生态水系1平方公里、雨污分流管网120公里。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城市生态环境逐年改善,城市活力进一步释放,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全域旅游示范城市等50多项国家级荣誉。
  规划引领:
  促城市转型升级
  青州全市总面积1569平方公里,平原、山地、丘陵各占其一,年均降雨量在640~860毫米之间,中心城区虽属平原地形,但因南部及西部地区为山地、丘陵,雨季7~9月短时强降雨及持续大雨易导致部分路段和区域局部内涝。因城市建设较早,城市水体及雨水面源存在污染现象,城区河流缺少新鲜水体补充,河道自净能力低,河水易变质。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开发利用率低,时空分布不均,河湖水库隔裂,系统治理任务紧迫。面对这样的“城市病”综合症,青州城市建设模式急需转型。诚如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的 “要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加快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

  海绵道路——尧王山西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海绵城市建设,无疑是实现良好生态环境与新型城镇化的最佳方式,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方式无疑是为青州的城市建设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谋定而后动。为全面推行海绵城市建设,青州市政府制定了《海绵城市试点实施方案》,坚持规划先行,采取深入调研、专家评审等方式,充分结合本地地形地貌及城市既有框架进行科学规划,相继出台了《青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年)》《青州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结合城市“三区”(各类城市新区、园区和开发区)、“四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城镇棚户区改造、城乡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编制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项目滚动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分阶段组织实施,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云门山森林公园二期海绵景观
  与此同时,青州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城市道路、园林绿地、城市水系、排水防涝等相关专项规划的刚性指标来控制和实施,实现“一片天对一片地”立体消纳雨水,将至少 75% 的降雨实现就地消纳和利用,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落到实处。
  点面结合:
  打造“海绵”新景观
  海绵城市建设强调优先利用绿色、生态化的弹性或柔性设施,注重与传统的刚性设施进行有效衔接,通过“刚柔并济”的方式,打通城市水系的奇经八脉,建立和完善城市“海绵体”,最终为城市构建起可持续、健康的水循环体系。因此,建设海绵城市,关键在于不断提高“海绵体”的规模和质量。
  青州遵循“点上抓突破,面上抓成效”的基本原则,让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城市建设全周期“开花”,突出海绵化建筑、海绵化道路、海绵化绿地等“海绵体”建设,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方式,全面推广低影响开发技术,推进生态型、节水型、可持续发展型海绵城市建设全面“结果”。

  推进海绵化建筑与小区建设。青州利用低影响开发技术,新建小区采用透水混凝土、透水砖、大孔植草砖等透水铺装材料,下沉式绿地率不低于50%,对屋面雨水及部分小区道路面源雨水采用就近接入下沉式绿地、植草沟及雨水收集池,设置过滤装置和雨水回用管网,消纳周边径流雨水,建成旭馨园、江南名苑、尧王山花园等23个海绵化小区和建筑,面积达5.33平方公里。
  推进海绵化道路与广场建设。青州坚持新建道路统筹规划,科学设计符合低影响开发技术要求的道路高程、横断面、绿化带及排水系统,采用透水混凝土自行车道、透水砖人行道,完善雨污排水管道,采用下沉式绿地、生态树池等,变快速汇水为分散就地吸水。已建成道路通过路缘石改造,添加植草沟、溢流口等方式,将道路雨水径流引到绿地空间。全市建成范公亭路、云门山南路延伸段、云河路等海绵化道路29条,面积1.51平方公里,提高了道路对雨水的渗滞能力。同时,结合道路提升改造,实施排水管网雨污分流工程,改造管网120公里,全市排水管网达837公里,提高了城市的排水能力,减轻了城市的防汛压力。
  推进海绵化城市绿地与公园建设。青州按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推进绿地系统和公园建设,打造“会呼吸”的城市“海绵体”,已建成海绵化绿地9平方公里。重点实施了云门山森林公园一期、二期工程建设,对原有河道、山洪沟进行清理整治升级,高标准规划、建设北部体育休闲公园区、中部望寿园区、东部岩石园地质公园区、南部花林野趣景观区四个功能区,对四个区域进行绿化、弱电、供排水、道路、边坡治理、绿荫生态停车场、生态水系、下凹式绿地、植草沟等基础建设,建成3公里的赏水、亲水、戏水景观,栽植高大乔木2.3万棵,绿化面积54.2万平方米,完成道路建设30多公里、1100个生态停车位,打造出一批能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的“海绵体”。通过将雨水渗透、滞留、蓄存、过滤,完成雨水的就地消化和利用,提高了雨水的滞蓄与资源化利用能力,有效缓解南部山区雨水对市政管网的压力。同时,青州市人大出台《关于加强云驼风景区保护和管理决议》,从严控制景区开发及建筑物批建。目前,云门山森林公园已成为当地人娱乐休闲最佳目的地。

  实施城市水系保护和生态修复。青州以城市现有河流、沟溪、湖库、湿地等水体为基础,合理制定城市水系保护与修复方案,通过河道疏浚、岸坡修复、植物配置、生态引蓄等生态治理措施,开展生态修复,改善河道环境,先后实施了南阳河、北阳河、弥河、茅津河等河道综合整治。南阳河综合治理工程,以“生态、自然、亲水”为设计理念,以“文化与商业”为灵魂,完成河道疏浚、拓宽河槽、区段防渗、砌石护岸、建闸蓄水、两岸改造、景观建设等综合治理及开发工程,形成循环水系32.5公里,绿化面积2.8平方公里,林草覆盖率达95%,使南阳河风景区成为集防洪排涝、蓄补水源、生态调节、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景观长廊。对北阳河2.5公里河道进行综合治理,采取生态驳岸、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植草沟、植被缓冲带、蓄水池及雨水回用等治理措施,提高了河道的引排水能力,改善了河道水生态环境状况。对城区黑臭水体进行普查,启动专项治理工程。目前李家街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已完成并通过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评审。
  创新举措:
  夯实“海绵”根基
  青州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主要集中在老城区,是一项创新性、系统性的城市更新工作,涉及城市建设管理的方方面面,既要考虑到老城的既有格局,又要确保老城的正常运转,操作难度很大。此外,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要在更高层面和更大范围内跟水利、农业等系统治理结合在一起,“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而不是只局限在城区的某个范围来解决。为做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青州多措并举,从人才队伍建设、资金筹集、工程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建立起“人才支撑,资金保障,以考促进”的海绵城市建设保障和管理体系。
  强化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青州成立了由市长挂帅的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牵头负责,财政、发改、规划、国土、水利等各部门各司其职、联动配合、合力推进,切实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对城区纳入海绵城市建设的绿地、广场、水系、小区、雨污分流等建设项目,坚持一个项目、 一套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四个一”工作法,加强工作调度,确保“实施一个项目,干好一个项目”。
  强化技术支撑,完善人才队伍。为深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青州建立了海绵城市建设专家库,夯实技术支持人才基础,让海绵城市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前后3次聘请专家讲解海绵城市建设知识,设计、施工、监理等相关职能部门、单位近200人参加培训。派员赴青岛和长春,参加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编制、设计、建设管理及疑难问题解析专题培训。同时,学习全国范围内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赴淄博、济南、江西萍乡等地考察学习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为本地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并充分结合青州实际将学习成果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创新实践。

  大美青州远眺
  创新投融资模式,破解资金瓶颈。青州为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创新投融资机制,强化资金保障。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市政道路建设运用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按照BOT(建设——经营——转让)方式运作,由项目公司负责融资建设、运营维护、移交等工作,范公亭路改造、尧王山片区道路、科教园区道路、新城区道路、经济开发区市政工程项目等道路以及排水管网配套建设工程、峱山雨污水管网等项目全部采用PPP模式,融资近6亿元,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必须的资金保障。
  健全管理制度,确保扎实推进。青州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落实到各类建设项目立项、土地出让和用地许可、建设条件和规划审批、初步设计审查、施工图设计及审查、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各个管控环节,建立长效管理制度,确保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与主体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施工、投入使用同期进行,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流程全覆盖。同时,抓好施工项目全过程管理,建立严格的监理单位绩效评价考核办法,每月对在建市政工地监理单位进行考核打分,建立完善工程质量监管体系,确保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质量。
  青州通过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城市内在品质和外在气质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全域旅游发展动能进一步释放,业已成为齐鲁大地上和谐宜居的新标杆。今年9月,古城青州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十一假日期间重点监测景区共接待游客132.61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693.72万元,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青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图
   作者:杨兴泉 张志强 唐 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