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同行,共创辉煌!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生态涵养“一大片” “供水线”成“发展线”——江苏累计向省外调水逾40亿立方米背后

发布日期:2019-12-18 来源:新华网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近日迎来全面通水5周年。作为东线工程源头,江苏累计向省外调水逾40亿立方米,润苏鲁、济华北,有效缓解山东等地尤其是胶东半岛水资源短缺问题。
  “一滴水”千里逆流背后,是数十万人舍小家顾大家的接续奋斗,是“供水线”成“发展线”的多方受益。
  江水千里逆流 润苏鲁济华北
  南水向北流,水往“高”处走。一滴水,从扬州江都三江营长江干流,一路北上,出陶岔、过垭口、飞渡槽、钻暗涵,经过13个梯级泵站,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逐级提水上引,来到山东泰安东平湖。
  江都水利枢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枢纽展览馆内,抽水站模型演示整个抽水过程:巨大的螺旋桨在泵机牵引下缓缓旋转,沿输水管道,不断抽取江水。每年约150亿立方米江水从这里输出,扬州段沿线30处文物均得到保护。
  书现代“水经”,看大国重器。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处党委书记、主任问泽杭说,江都水利枢纽有立式轴流泵机组33台套,总装机容量达5.58万千瓦,1秒最多可抽水508立方米,是我国乃至亚洲规模最大的电力排灌工程。
  江都枢纽是一座水网综合服务“立交桥”。“引长江、连淮河、串湖泊,穿越500多公里,滋润苏鲁等地,并促进苏北地区农业‘旱改水’,结束苏北难以种水稻的历史。”江都水利枢纽管理处副主任周灿华介绍,枢纽还充分利用余水发电。
  “水好,稻子就好。换了水,蒸的大米也香。”宿迁市泗洪县种粮大户沈浩说。
  “先治污”打造清水廊道 “后通水”圆跨世纪梦想
  扬州光大水务有限公司里,技术人员端来两个玻璃杯,展示污水处理前浑浊的进水和处理后清澈的出水。
  南水北调江苏工程背后,凝结着江苏人民的智慧与汗水。按照“先治污,后通水”原则,江苏相继出台“两减六治三提升”“江淮生态大走廊”“苏北苏中生态保护网”等行动方案。
  作为南水北调“清水走廊”,曾污染严重的淮安白马湖历经退渔还湖、退圩清淤、生态修复、尾水改道、污水管网建设等,水质显著提升。“如今,白马湖不再是劣Ⅴ类水,总体稳定维持Ⅲ类水标准,核心区水质达Ⅱ类水标准。”淮安市水利局党委副书记庄德勤说。
  治水办法在“岸上”。扬州推动沿江化工产业退后一公里,关停化工企业260多家。监测显示,淮河经扬州高邮湖、邵伯湖汇入长江,出湖口水质好于入湖口。“投入上亿元治污,拆除上亿元规模产业,短期看‘伤元气’,长期看是为绿色发展‘增底气’。”江都区委书记张彤说。
  老南京人印象里,幕燕片区曾是城北“化工之乡”。如今8.5公里长江岸线全部整治为生活型示范段,幕燕滨江风光带、燕子矶滨江公园先后建成并开放。“现在常去公园散步,晚上去跳广场舞,过去哪敢想。”市民赵翠霞说。
  护一江清水,江苏重拳治理“重化围江”,严禁沿江1公里范围内新建、扩建化工项目。江苏省发改委长江处处长刘旭说,江苏按“量体裁衣、各具特色、连片打造、提升标准”原则,正推进实施38个沿江岸线整治提升和生态修复工程,让长江江苏段碧水绵延。
  群众吃上“风景饭” “供水线”成“发展线”
  南水润泽北部,供水地也受益。
  “今年有人在三江营考察中发现母子豚,还拍到十几头江豚游弋画面。”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豚保护协会指导教师陈粲从事江豚保护多年。在他看来,作为长江“旗舰物种”,江豚数量多寡直接反映长江水质情况。江豚“曝光”增加,说明生态环境好转。
  历史悠久的邵伯船闸,日夜吞吐、繁忙如昔,不仅保障航运,还与周边公园、纪念馆、大运河遗产区相连,形成扬州邵伯古镇景区,每年吸引数十万游客,群众吃上“风景饭”。沿湖村“渔三代”屠苏2016年大学毕业后回到村里创业,成为“渔隐人家”民宿管家。“去年全村共接待游客23万人,三产收入达2300万元。”屠苏说。
  苏州太仓市聚力打造“三横三纵”生态走廊,七丫口1500亩郊野湿地成为远近闻名的“水上森林”;无锡江阴滨江片区,生产型岸线转为生态型岸线,“八公里沿江、十公里运河”生态“T台”已见雏形,“江阴外滩”正从愿景变为现实……串点成线,“供水线”变“发展线”。
  河湖防洪排涝能力也得到增强。“新建泵站主要建筑物按‘百年一遇’防洪标准设计。”江苏省南水北调办四级调研员薛刘宇说,江苏境内南水北调新建工程多次参与省内排涝、区间接力抗旱和河湖应急生态补水等,有力保障了苏北、苏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水事安全。
  新华社记者赵久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