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同行,共创辉煌!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北京16区年内全部建成节水型区

发布日期:2019-12-16 来源:北京青年报
  在东城、西城、平谷等7个区建成节水型区基础上,今年年底前,其余9个区也将全部完成创建。昨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市节水中心了解到,2016年在全国率先启动节水型区创建工作之后,2019年,北京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再上新台阶,通过对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实施“双控”,力争到2020年主要节水指标全国领先,部分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据了解,本市实施街乡用水统计源起于2017年6月,时任北京市代市长陈吉宁赴大兴区调研大气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治理工作时提出:“由市水务局、市发改委负责,每月统计各区、各街道、乡镇用水量、用电量,报市政府,以便掌握各地域产业结构调整、开发建设强度等情况。”为此,自2017年6月开始,市水务局组织力量开展了分街道(乡镇)工业和生活新水量统计,并对按功能分区、行政区各街乡用水变化情况,以及变化成因进行了分析,为分析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提供了基本依据,为促进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双控”制度落实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谈到对工业和生活新水量、用水变化成因的统计,市节水中心相关负责人指出,首先要做的是细化用水统计单元。在分析北京市供水水源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用水统计报表制度数据采集渠道,对于隶属于市自来水集团供水企业的自来水用户、自备水源单位及地表水直供用水单位用水统计到一级水表,并对一级水表标注“所在街道(乡镇)”字段,以便于按街道(乡镇)汇总;对于区级自来水供水企业和乡镇集中供水按街道(乡镇)统计汇总上报。同时,实行“月统计,季分析”。“月统计”,就是市自来水集团、各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按月,按统计报表制度要求细化的用水统计单元上报分水源、分用途的用水量;“季分析”,就是市节水中心,对各部门上报的用水数据,按季度汇总全市分功能区、分行政区,以及各行政区分街道(乡镇)的工业、公共服务业、居民家庭生活用水量与去年同期的分析比较成果,并对用水变化较大的用水单位进行成因分析,为分析疏解整治促提升成效提供数据基本依据。“有了这些数据之后,我们就会对用水过快增长街道(乡镇)进行约谈,在落实节约用水责任等方面找差距,分析用水变化成因,研究控制用水增长的对策和措施。”
  该负责人强调,最为重要的把控手段是将年度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控制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严格用途管控。在用水总量控制方面,年初,会根据计划年度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各行政区人口控制目标,以行业用水定额为依据,结合当地水资源控制总量,核定各行政区计划年度用水总量控制目标,并分解到街道(乡镇)或具体用水单位;年内,应用信息化手段,结合用水统计数据,对自来水管网和自备井非居民用水单位严格实行单月预警,双月考核制度,对超用水指标用水的单位,严格征收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水费(税)。2018年度,全市征收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水费997万元;对居民用水年初制定指导性用水计划,宏观指导行政区树立通过强化人口管控,落实居民用水指导性用水指标的意识。同时,居民用水实行阶梯水价,加强用途管控。
  而在用水效率控制方面,自2016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见》后,开始有序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将万元GDP用水量年下降3%列入市政府对区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之一。上述负责人表示,目前,东城、西城、平谷等7个区已通过了节水型区验收,其他9个区也基本完成了节水型区建设,2019年10月底之前,已通过了预审,现在在开展现场验收。
  此外,所有中央国家机关在京单位已全部达到节水型单位标准。2017-2018年,全市共创建市级节水型单位(企业)1657个、节水型小区220个、节水型区7个。目前全市已创建市级节水型单位、企业和小区1.8万余个。
  上述负责人透露,下一步会将城市总体规划中涉水指标分解到各区,推进工业园区开展以节水为重点内容的绿色转型升级和循环改造,并加强企业内部用水管理。同时,进一步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出台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北京实施计划,不断强化水的用途管理。以水务行业节水机关建设和高校节水为重点,加大节水型单位创建力度,树立一批节水典型并进行示范推广。鼓励各区结合实际制定标准开展节水型街道创建工作,推动节水型社区覆盖率进一步提升。
  节水型城市建设的主要做法
  规划管控节水
  确定2300万人口天花板
  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落实“四定”原则要求,按照国家确定的水资源总量控制要求和“安全、洁净、生态、优美、为民”五大发展目标,确定城市开发边界和城市规模,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由现状的2921平方公里减少到2860平方公里,2035年进一步减少到2760平方公里。按照170立方米的人均水资源量,确定了2300万人的人口天花板,严加管控。按照工业用新水零增长的要求,疏解高耗水落后产业,发展高精尖产业结构。
  制度推动节水
  每年市财政拿出4亿元资金
  在节水激励奖励方面,2014年,北京市出台《节水与水资源保护分类转移支付资金考核奖补工作意见》,采取奖补结合的形式,每年市财政拿出4亿元作为节水与水资源保护资金,推动各区各项节水工作开展;制定并实施《北京市创建节水型单位(企业)、居民小区考核奖励暂行办法》《北京市节约用水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奖励实施办法》等城市节水奖惩办法。
  在涉水项目建设管理方面,将“水影响评价审查”作为建设项目立项的前置条件。2017-2018年完成市级建设项目水影响评价542件,核减新取水量517万立方米。
  总量控制节水
  逐步实现用水计量全覆盖
  严守水资源消耗上限,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细化明确不同产业、各类行业取水定额。
  同时,充分利用远程监测技术,加强基础数据的采集,建设远传水表监测系统。目前城区重点用水单位自备井取水基本实现了远程监测,远传水表数据回传率90%以上,基本达到了水量信息实时监测的目标。全市4万余用水户全部纳入用水计划管理。
  典型案例
  黑臭水体改造典型河段  萧太后河:重现旧时“容颜”
  萧太后河是流淌在北京城东南部的一条人工漕运河,也是北京最早的漕运河,公元988年由辽代萧太后主持开挖,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然而,随着近几十年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两岸低级次产业聚集,人口数量大幅增长,市政管线和污水处理基础设施不足,污水直排入河造成萧太后河严重污染,曾经碧波荡漾的萧太后河成了北京有名的“臭水沟”“牛奶河”。而今,经过近年来朝阳区的综合治理,通过截污控源、清淤疏浚、补充中水、生态修复等措施,萧太后河已经被称之为“水质状况监测鸟”的白鹭们的“圣地”。
  为迅速解决黑臭问题,开展了萧太后河及其大柳树沟、东南郊清水干渠等支流截污工程。2017年底,通过建设永久截污管线、应急截污管线以及临时污水处理设施等措施相结合方式,解决了萧太后河及支流污水入河问题。截至目前,萧太后河及其支流观音堂沟、通惠西排干、通惠灌渠、大柳树沟、东南郊清水干渠永久截污管线均已完工,沿线污水已截入市政污水管线。
  同时,在保证经济性前提下,按照生态需水量,间歇性对萧太后河及其支流进行中水补充。2018年3月,将垡头再生水厂的退水口改移至萧太后河马家湾湿地公园湖,待垡头再生水厂完成改造后,可为萧太后河下游每天增加10万立方米中水补充量。今年8月,从通惠河高碑店湖通过通惠灌渠向萧太后河下游马家湾湿地公园湖补水,每天补水量约8万立方米,提高了萧太后河下游水体流动性。
  典型节水型企业  京东方:首用再生水冲洗液晶片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液晶显示器为主要产品的厂家,这样一家大型物联网公司是怎样做到高效节水的呢?原来,其是行业内首个运用再生水项目的公司,液晶屏幕流水线,走在了节水最前沿。
  据介绍,京东方公司的用水主要是生产用水,其中以冲洗液晶片耗水为主。项目的总用水量3.7万立方米/日,其中3.1万立方米为工业高品质再生水,再生水利用率达82%。而京东方是国内液晶显示器行业首批工业用水采用再生水的项目之一。制备原水是自来水、高品质再生水及产线回收水经过各工艺处理,产出满足符合各指标要求的超纯水供给生产线。相关负责人指出,通过对管道和设备改造实现RO设备一级浓缩水的再处理回收,显著降低自来水消耗量,节省自来水2.4万立方米/年、节约蒸汽用量987吨/年。
  海绵典型小区  紫荆雅园:会自己“喝”水的小区
  提起位于通州区的紫荆雅园,在“节水界”可是鼎鼎大名。原来,2016年,北京入选国家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该小区就被选定为北京市首批小区海绵化改造对象,成为首个真正的海绵小区。
  原来,该小区地形整体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特点,同时与周边相比,地势较低。每到下雨时,小区中都会很快积水。小区绿地地势也较高,因绿地渗水能力较差,积水很快便会灌入小院甚至进入家中。而通过改造,就成为会“喝”水的小区了。
  经过步道改造、停车场改造以及绿地改造,一旦下雨,对地表雨水,渗入土地后,在土壤含水量饱和后,通过盲管进入雨水管网系统,最终收集到蓄水模块中。蓄水模块埋在地下,可以通过水泵将雨水抽到地面,进行绿地浇灌。
  对屋顶雨水,也会通过雨落管流入小区内的雨水花园或下凹式绿地,涵养地下水。雨水在改造后的绿地中能够快速下渗,如果遇到雨量较大时,无法迅速渗入的雨水会通过溢流雨水口排入雨水管网中。
  节水成就
  近年来,北京市的经济实现了中高速增长,但用水总量基本持平,维持在39亿立方米左右。2018年,北京市万元GDP用水量下降至12.96立方米,较2015年的16.6立方米,下降了21.93%。通过节新水,合理调配水,治污水,用好再生水,积蓄雨洪水,降漏损等措施,努力推进北京节水型城市的建设。
  节新水特殊行业
  新水用量同比下降两成
  自2015年起,全市对新改扩建项目开展了水影响评价,按照“四定”的原则,核定分区分行业的年度用水计划指标,并分解下达到街道和具体用水单位,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分区、分行业,以及重点单位用水计划执行情况的管控,严格实行对居民阶梯式水价,非居民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特殊行业用水价格大幅度提高,水价调整以来,洗车、洗浴等特殊行业新水用量同比下降20%以上。同时,严格落实《北京市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全市共退出“三高”企业1500家,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6700家,规模以上工业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95%以上。全市新水用量有效控制在29亿立方米以内,其中,工业新水用量由2015年的3.07亿立方米减少到2018年的2.40亿立方米,支撑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合理调配水
  去年平原区地下水埋深同比回升近2米
  自2014年12月南水北调水进京后,本市对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再生水实行统一配置。在自来水管网覆盖范围内,限采地下水,2018年完成294个单位(小区)的自备井置换。密云水库蓄水量逐年增加,目前密云水库蓄水量已超过26亿立方米,全市平原区地下水埋深逐年回升,2018年同比回升近2米,有效缓解了北京市水资源紧缺的状况。
  用好再生水
  再生水成为稳定可靠的第二水源
  在工业、河湖环境、市政杂用、园林绿化等行业大力推广再生水利用。2018年再生水利用量达到10.7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27%。其中工业用再生水0.65亿立方米,市政园林用再生水0.21亿立方米,生态环境用再生水达到9.9亿立方米。亦庄开发区中芯国际、京东方等高科技产业全面使用再生水,八大热电中心和热电厂等电力工业企业全部利用再生水。再生水已成为稳定可靠的第二水源。
  积蓄雨洪水
  年综合利用能力达7500万立方米
  本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新建区域基本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雨水利用工程2500处,年综合利用能力达7500万立方米。预计2019年底,全市海绵城市建成区面积比例达到18%。
  降漏损
  年均节水3000万立方米
  针对自来水管道老化带来的用水损失,市自来水集团加大管网改造力度,持续开展暗漏检测、强化计量管理、分区控压管理。市区2018年市自来水集团管网漏损率为10.75%,达到“水十条”中关于2017年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2%的要求,年均节水3000万立方米左右。本版文/本报记者  解丽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