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同行,共创辉煌!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山东青岛、德州、东营等地节水优先,加强生态系统修复保护 用好每一滴黄河水

发布日期:2019-12-06 来源:中国环境报
  山东是人口大省,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山东人的饮水、用水大部分依赖穿过省境内9市26(县、区)的黄河。
  日前,记者跟随“2019中央及行业媒体黄河行”采访组,实地调研了青岛、东营和德州等地,了解到各地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已成为制约全省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在16字治水方针的指导下,山东各地早规划、早安排、早动手,努力牵住节水优先的“牛鼻子”。
  不但“找水”,还要“节水”
  30年来,尽管“引黄济青”工程让黄河水源源不断地流进青岛,但青岛人依然保持着危机意识,在“找水”与“节水”两条路径上不断寻找新的突破口。
  “水危机”时代过去了
  “别的城市怕台风,我们盼着台风来,给咱多降点儿雨。”虽是一句玩笑话,但青岛水务管理局副局长贺如泓一语道出了青岛在水资源禀赋上的先天不足。
  上世纪80年代前,青岛城市供水主要依赖大沽河、白沙河水系,以及仙家寨水厂、崂山水厂两个主要净水厂。“靠天吃饭”的几条河流由于降水量逐年减少,干枯断流时间越来越长。
  64岁的青岛自行车厂退休职工薛义新回忆,那会儿,青岛规定凭水票接水,每人每月只能打半吨水。家住胶州市李哥庄镇新马家庄村的王景慈还记得,水荒那时候,村里人只能喝盐碱地下的苦咸水。
  直到1989年“引黄济青”工程建成,青岛人盼来了黄河水。
  如今,蓄水的窘迫日子一去不复返了。2010-2018年间,23.64亿立方米的黄河水流向青岛。“引黄济青”工程沿线粮食增产7亿多公斤,地下水补给量增加超10亿立方米。在保障供水的同时,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的显著效益一并显现出来。
  “节水”之路没有结束
  在薛义新家卫生间窗台上,整齐地摆着一溜儿装满水的塑料瓶子,地板上还有两个空水桶。
  经历过“滴水如油”的计划取水时代,薛义新至今仍保持着“一水多用”的习惯。“这里面装的是养鱼、养花的水,都是洗菜、拖地剩下来的水。”
  近年来,青岛市区年节水量达到1亿立方米以上,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4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现在,青岛拥有900多万人口,仅市区就有近500万人口,城区日供淡水量已经从几十万吨一跃达到百万吨量级,最高供水量达140万立方米。青岛市水务管理局预测,到2035年,青岛将有1200万人口,水资源需求量将达到16亿立方米。
  青岛市水务管理局局长于成璞指出,青岛已经制定了“节水工作制度化、节水宣传常态化、节水监管规范化、节水改造梯次化、节水科研前沿化”的一揽子科学管理水资源的计划。节水走上法制化管理轨道,水资源有明确的“红线”控制目标,并纳入年度综合考核。
  此外,青岛承接“黄水东调”工程与现有黄河水互为备用、补充,计划2021年建成通水。
  灌区让荒碱地变成吨粮田
  “十年九旱”是山东省农业大市德州市的基本市情。为解决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困境,上世纪70年代,德州引黄调水,建设了潘庄、李家岸灌区两项大型灌溉工程。
  如今,两大灌区让“荒碱地”变成了“吨粮田”,年均引黄量达15亿立方米左右,覆盖全市耕地面积90%以上。
  为用好黄河的每一滴水,山东省调水运行维护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刘长军介绍,德州一直坚持“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的发展思路,以节水灌溉为基本出发点,为骨干渠道增设配套设施,进行节水技术改造。并在干支渠道上增设计量设施,建立水情自动化测控系统。同时,实施灌区末级渠系和田间工程建设,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技术,最大限度提升黄河水利用效率。
  其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实施,使农田“刷卡”灌溉成为现实,被群众亲切地称作是“田间自来水”。“刷卡”灌溉使水利用效率由50%左右提高到90%,亩次灌溉用水由原来的100立方米减为65立方米。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农作物实现适量适时灌溉,粮食作物产量亩均可增加100公斤左右。
  刘长军透露,山东在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安排时,优先考虑沿黄地区。2009-2018年,引黄灌区覆盖的35个县总投资84.88亿元,项目数量和资金投入均超过山东全省的1/3,累计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599万亩,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749万亩。
  目前,山东灌溉面积达8749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406,高于全国0.53的平均水平,初步形成了立体化、系统化节水灌溉工程格局。
  生态补水让这成为鸟的家
  东营,这个由黄河冲积形成的靠海城市,一直在与大海“搏斗”——黄河水充足,海水就不能蚀退土地。一旦黄河水匮乏,海水就大举入侵岸线。
  保护黄河,就是保卫东营、发展东营。
  补水引来东方白鹳
  “上世纪90年代,黄河缺水、长期断流,尤其是一些工业生产设施和道路堤坝的修建隔断了黄河和两侧湿地的横向联通。长此以往,湿地不能得到有效补给,不断在退化。”在黄河三角洲国家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工作了30多年的朱书玉回忆说。
  在那之后,东营分两批共投资建设了15万亩湿地生态补水项目。朱书玉记得非常清楚,“没有补水时,丹顶鹤只有十来只,注水后第一年,丹顶鹤达到100多只。”后来,东方白鹳也被吸引过来,在这里筑起鸟巢。
  据估算,到2020年6月,包括黄河现行流路、刁口河流路等生态区域在内的黄河三角洲应急生态需水量将达到5.35亿立方米。
  相关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完成80%
  据了解,保护区内各项生态环保督察检查纳入省级问题清单的问题,已整治完成近80%。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的油田生产设施问题中,陆域1555处油田设施全部整治完成,海域926处油田设施正在整治。
  2017年以来,东营将“清违整治”作为河湖管理的重中之重,共清理黄河四乱问题61处,清违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在近期开展的“清违整治回头看”行动中,东营排查黄河问题16处,涉及违法违规面积达15300平方米,有效维护了黄河水域岸线安全。
  连通水系恢复湿地生态功能
  目前,东营引黄指标紧张,满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正常生活尚有困难,支撑景观、涵养生态用水更难保证。东营市水务局副局长张兆印表示,“把东营打造成一个水源地,依托现有引黄设施和引黄能力,实现跨流域水资源的空间平衡,将是东营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
  东营已制定《全面建设生态城市“五水统筹”规划》《2019-2020年黄河三角洲应急生态补水实施方案》等10来个方案和规划草案。张兆印透露,部分方案已处于最后审核阶段,将会很快出台。
  此外,东营将以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为重点,实施水资源配置和水系连通项目,打造刁口河故道生态河和黄河生态廊道。
  “我们正全力准备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的申遗工作,力争2023年申遗成功。”黄河三角洲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张奎滨表示,10万亩湿地恢复工程、珍稀濒危鸟类栖息地保护工程都已经“安排上了”。本报记者 邓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