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L型书立原理”控制漫水。速装式防汛椅以水治水,稳固可靠,安装效率高。
3)“有益摩擦原理”控制流水。便携式防汛带利用蓄水重力产生的地面摩擦力,实现防汛带定位挡水或导水。
4)独特的密封结构设计。移动式防洪闸采用异型结构铝合金材料制成,密封条采用橡胶材质经模具一体化成型,密封性能较好,整体可承受较高水头。
5)产品采用模块化设计,可实现快速布设及移除。各产品已实现系列化定型,操作简便,互换性好。
(2)应用推广情况\
城市防汛系列新产品快速研发,快速转化,快速推广,四年时间内完成应用转化项目60多个,包括防汛带315套,防汛筒265套,防汛椅700多块,防洪闸1000多组。
防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明显改善各下凹式桥区、低洼路段的积水问题,避免由于大量积水造成的断路、交通效率降低、地下空间淹泡等情况发生,减少了封路断路、车辆故障、人员伤亡,降低了经济损失。
(3)经济、社会效益情况
城市防汛系列新产品四年时间完成应用转化项目60多个,实现销售收入近500万元。
新型防汛产品的开发应用,有效解决了城市公共区域雨水淹泡、污水外溢影响人们交通出行的问题,降低了生命财产损失的风险,同时显著提高了防汛工作的生产效率、降低了操作者的作业强度。
新型防汛产品的推广应用,为国内防汛工作提供了新工具、新思路、新理念,有利于推动国内防汛工作的不断进步。
城市防汛系列化新产品得到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晨报》、《首都建设报》、《劳动午报》等多家媒体的广泛关注和密集报道,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项目简介
为解决传统技术存在的问题:如无序控制、无物联网智慧系统,人工手动操作存在协同性差、操作迟缓、运维成本高、缺少大数据的支持等,该成果增加自动化和智能程度,完整的应用于清污分流的智能分流井、调蓄池及河道流域协同的控制系统及物联网远程监控系统,实现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的目的。适用于流域排口和黑臭水体治理,利用物联网或其他网络方式接入系统,对全流域、全方位进行监控。
2、主要技术内容
(1)创新点
1)高并发技术,采用IOCP地址池技术高并发方案对下级被控设备进行快速的运行参数采集和运行的远程控制,信息交互速率100ms/次。比现在常用NB-iot和mqtt的稳定性和速率要高很多。
2)自建网络穿透技术方案,使被控设备或信息传感器能够穿透任意网络而不局限于固定IP地址定位。相对与VPN建网的方式,稳定性和安全性大大提升。
3)建立管道三维建模技术,能够生成任意管道系统模型,便于后期的维护,其中加入逻辑建模和空间建模方式,使得普通计算机和手机也能够获得相应的信息。
4)建立网络api第三方接口,便于第三方平台接入,并对第三方行为进行监视。
5)建立智慧运维APP系统,对各地项目的运维进行管理。
6)建立较好的人机交互UI能够便于调度中心的及时处理报警及其他工作。
7)完善的档案管理系统,对报警、操作记录、数据的历史记录较好的保存。
8)建立自动点检模式,能够在汛期前自动对关键设备进行点检,形成报表。
(2)应用情况
该平台适用于厂网河湖岸的流域排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利用物联网或其他网络方式接入系统,对全流域、全方位进行监控。目前全国建立400多个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项目,均纳入到SCADA 系统,总产值超过3亿人民币,典型应用在湖北的汤湖、万家湖流域和南京的五一河、南农河流域。
(3)经济、社会效益
平台的推广使用,构建了智能管理的集成平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智能管控系统,实现了排水系统中的分流井和调蓄设施、污水处理等设施的集中高效管理,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
主要技术内容
(1)创新点
1)研发水厂智能投药管控技术,突破异常数据对模型应用限制的技术难题。将南水水源主力水厂上百万条的数据激活,成功研发出兼顾净水工艺优化运行和管网稳定性的智能投药管控技术。首次构建了以双药(FeCl3、PAC)絮凝为核心的混凝剂智能投药模型;开发了以兼顾除藻和管网稳定性为核心的氧化剂精准控制模型;并创新性根据机械加速澄清池运行复杂性的特点,开发沉降比自动分析装置,提高了数据的时效性和模型的响应度;研发了集数据治理与模型预测于一体的智慧水厂精准投药及数据治理管控平台,突破异常数据对模型应用的瓶颈。
2)构建了以超滤膜污染控制及消毒为双重目标的紫外前置工艺,拓展了紫外的应用范围。揭示了紫外-氯联合消毒对维持供水管网稳定性的作用机制,首次提出净水消毒时效性作为评价给水系统生物安全性的指标。揭示紫外-氯联合消毒条件下对管网腐蚀的控制机理。进一步提出紫外-超滤-氯消毒组联工艺,突破超滤膜污染控制难的技术难题,通过对调紫外和超滤单元顺序创新性提出紫外-超滤-氯消毒新型组联适用工艺,打破紫外线消毒功能的传统认知,实现工艺单元之间的深度融合。
3)研发了基于多水源的管网“黄水”发生的风险识别及控制措施,突破供水管网不可视性和空间差异大的限制。建立基于水源水质变化的管网水质风险预测评估体系,提出了原位模拟水源切换条件下管网水质稳定性的方法,并设计开发了成套可移动式设备。首次提出了具有普适性推广意义的综合性水质腐蚀性和水质差异度判定指数,克服了依靠管垢形态组分表征来判断管垢稳定性的局限性,可用于管网水质敏感区快速识别判定,并已纳入《室外给水设计标准》。提出可在水厂实际应用的管网水质保障措施。
图 管网水质保障技术方案
(2)应用情况
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北京市多个水厂、市区管网和自备井水源置换过程中,为北京市优质供水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项目成果可在类似地区推广应用。
(3)经济、社会效益情况
项目成果是以保障城市用水需求为导向,聚焦首都供水亟需解决的难点问题,研发的面向管网水质稳定性的厂网系统调控关键技术,是确保北京市南水北调水源“用得好”目标实现的社会公益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将具有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